编者按:人的需求丰富多彩,有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物质需求是这样,文化需求也是这样。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探索与实践。《求是》杂志2025年第16期刊发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文化惠民篇》,从七个方面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惠民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本期和您一起学习第六个方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对象化活动的产物,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才能实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浙江省桐乡市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心,充分彰显了文化的道德浸润功能。图为2022年3月10日,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举办蚕桑丝织技艺大赛,展示传统技艺,传承蚕桑文化。 桐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2006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并致辞,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与经济发展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人民创造艺术,艺术属于人民”。2003年11月24日,在浙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习近平同志谈到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提议下,2004年9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位九旬老人和一位五岁儿童代表浙江人民为艺术节鸣锣开幕,真正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在这次艺术节“文华奖”的评奖中,首次将观众意见纳入评审体系,首次设立由观众投票产生的“观众最喜爱剧目奖”;这次艺术节近100万人次观众直接参与,各地同步上演6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
更多内容,详见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文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文化理念与实践·文化惠民篇》
(策划:周昭成 许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