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回答,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创造性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求“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以严密的逻辑和创新的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创造性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坚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认为“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双重维度进行科学分析,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包括绿色发展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科学结论,深刻阐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全新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生态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创造性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世界性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将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野拓展到全球范围,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从文明观、生态观的维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文章《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策划:旷思思 张阳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