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天下方能行稳致远 - 求是网

兼济天下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 韬 2025-07-03 11:03:49

  维护本国利益是各国运筹国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然而,有些国家却将维护国家利益异化为“本国优先”,堂而皇之地以单边主义手段损害他国权益。从“关税战”到“去风险”,从“脱钩断链”到“小院高墙”,割裂产业链供应链,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给全球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历史反复证明,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没有出路,只会导致双输甚至多输局面。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唯有扩大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才能更好实现本国利益。

  维护本国利益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但绝不应同自私自利、赢者通吃画上等号。长期以来,一些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陷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维窠臼,将大国关系片面解读为霸权更替的零和博弈,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然而,国际竞争绝非“你失我得”的算术题。吹熄别人的灯,自己并不能得到更多光明。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中表示:全球化时代,通过“不对称依赖”对他国实施胁迫,都将被“复合相互依存”关系所消解。现实印证了这一判断: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1.2%,比此前预测值低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2.3%大幅下调至1.4%。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表示,这将是“17年来除全球经济衰退以外的最差表现”。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式的贸易政策,恰似“囚徒困境”的现实演绎——“小院高墙”将抬高全球经济运行成本,破坏国际创新合作生态,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霸权悖论”认为,霸权在扩张和维稳过程中,将不断制造否定自身的力量,进而削弱霸权存续基础。当某些国家沉迷于对他国实施“超额剥削”的旧秩序,妄图以技术封锁和贸易霸凌维系单极霸权,必将激发国际社会的集体觉醒,催化国际力量格局重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到上世纪30年代英国推出的帝国特惠制,凡是封闭排他的霸权体系,都会因违背经济规律激起各方反对,最终也会因内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矛盾而崩塌。如今,全球产业链所具有的韧性,将有力击破技术围堵的迷梦。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反噬自身,令其半导体企业痛失巨额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创新则呈现“井喷式”发展。竖起所谓的高墙,可能成为他人进步的阶梯。对国际社会极限施压,得到的将是“世界反对美国”“美国反对美国”的结局。当前,单边主义制造的“安全幻觉”正不断破灭,全球“疑美”声量上升,传统盟友离心离德,国际秩序加速朝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演进。

  全球化浪潮下,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已形成深度互嵌、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义利并举、弘义融利,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更是实现本国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全球贸易的80%左右依托全球价值链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投资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26.4%。这一现实反映,国家利益不是静态存量,而是可通过战略协作持续拓展的增量。截至今年6月10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发送货值超4500亿美元,极大带动沿线国家GDP增长。这一实践表明,开放合作是能够创造指数级增长的“共赢方程式”。

  当然,强调“共同利益优先”绝非忽视国家正当权益,其精髓在于尊重各国核心关切与合理诉求,通过对话协商凝聚最大公约数。各国应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彻底超越“分蛋糕”的零和思维,转向“做蛋糕”的增量逻辑,在资源互补中激活潜能,在优势共享中培育新的增长点,为自身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如何统筹国家间竞合关系、推动包容性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国秉持立己达人的智慧,在三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大国应当以引领共同发展彰显责任担当。真正的领导力源自发展示范而不是力量威慑。发达国家应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技术成果,鱼渔并授,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其次,构建国际社会竞合新范式。各国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共同发展的“最大增量”。最后,对话协商是重塑全球化内核的关键路径。新时期的全球化应当是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普惠型全球化可使全球GDP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同时减少1亿贫困人口。

  历史不能倒退,应当向前;世界不能分裂,应当团结;人类不能回到丛林法则,应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小院高墙”终将困于一隅,兼济天下方能行稳致远。站在人类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需要顺应历史潮流,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高远的格局携手迈向合作共赢的全球未来。

  (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张盼 审核 - 李达